傳承紅色基因|《共產黨宣言》中文首譯本保存記
無論是“白色恐怖”籠罩還是烽火連天的歲月,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劉集村共產黨員心中,有一本書值得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(wèi)。因為它承載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,是共產黨人的“寶書”。它就是《共產黨宣言》,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版本的中文譯本。
1920年,《共產黨宣言》中文譯本在上海問世,首版僅印了1000冊,全部是內部發(fā)行,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,要想將其完整保存下來極其困難。
現(xiàn)珍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中的首版《共產黨宣言》,是1975年由廣饒縣文管會從該縣劉集村農戶家中收集來的。該書長18厘米,寬12厘米,封面印刷均為赭石色。
由于藏存時間久、保存條件差及其它因素,封面上的圖文變得暗淡。但仔細看,還可以見到印著的馬克思半身像,上端橫印四行:第一行自右而左橫印著“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”;第二行印有標題“《共黨產宣言》”,據分析,系排版印刷和校對疏忽所致的錯訛;第三行印有“馬格斯、安格爾斯合著”,第四行為“陳望道譯”。
全書用5號鉛字豎排,共56頁。封底豎排共五行:第一行印有“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”,第二行為“定價大洋一角”,第三、四行分別印有著者和譯者,第五行是“印刷及發(fā)行者社會主義研究社”。
那么,這本被稱為“國寶”級革命文物的《共產黨宣言》是怎樣出現(xiàn)在山東農村的?它是怎樣被保存下來的?
該藏本最早在濟南共產主義者中廣為流傳,其首頁右下角蓋有一方“葆臣”朱紅印。證明最初該書為“葆臣”所有,后輾轉傳到了劉子久、劉雨輝、延伯真等人手中。1925年春,劉子久帶著這本書回到故鄉(xiāng)劉集村,組建了劉集支部,并把這本書送給劉集支部的支部書記劉良才,作為該支部主要的學習和宣傳材料。
1927年,大革命失敗后,“白色恐怖”逐漸籠罩了山東,劉集支部被迫轉入地下活動。為了對付敵人的大搜捕,保守黨的秘密,保護同志們的安全,上級黨組織決定,凡是黨的文件和書籍,看后要一律銷毀。劉良才深知這本書的寶貴,便把它秘密保留了下來。
1931年,山東省委調劉良才到濰縣任縣委書記。臨行前,他把這本《共產黨宣言》轉交給了支部委員劉考文保存。劉考文先是將它藏在糧囤底下,后又封入灶頭,再轉至房頂脊瓦下。1932年8月以后,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日趨惡化,許多共產黨人被捕入獄,劉考文估計到自己有可能被敵人逮捕,便把該書轉交給了忠厚老實、不太引人注意的共產黨員劉世厚保存。不久,劉考文被捕,劉良才犧牲。劉世厚把這本書作為對老戰(zhàn)友的懷念、對未來革命勝利的希望和寄托,精心地用油紙包好,把它秘密封到了屋山墻的雀眼里。
在抗日戰(zhàn)爭艱苦的歲月里,日寇曾三次到劉集村“掃蕩”。最嚴重的一次是1941年初,1000多名日偽軍突然包圍了劉集村,見人就殺,見房就燒,制造了駭人聽聞的“劉集慘案”。已逃離村莊的劉世厚,心里卻總是惦記著那本藏在家中沒有來得及帶出來的《共產黨宣言》。最后,他硬是不顧個人安危,從小路偷偷返回村莊,躲過敵人的搜捕,從烈火熊熊的房屋內,從屋山墻的雀眼內搶出了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《共產黨宣言》,使它又躲過了一次浩劫。在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它又經過劉世厚的秘密藏匿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。
1975年秋,廣饒縣文管會到大王鎮(zhèn)劉集村征集文物時,84歲高齡的老共產黨員劉世厚,將這本《共產黨宣言》捐獻給了國家。多年來,劉集村的后人們沒有忘記老輩人的堅守與犧牲,更以這件國家一級文物而自豪。